農業部部署秋冬季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
發布時間:2008-11-03
小麥是秋冬種主要作物,小麥病蟲害防控是實現小麥增產的關鍵一仗,小麥秋冬季病蟲害防治是實現小麥穩定增產的基礎。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針對我國不同小麥產區秋冬季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特點,本著關口前移的指導思想,提早對今年秋冬季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2008年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生3000多萬畝,是近年發生面積最少發病最輕的一年。其主要防控經驗:一是開展小麥條銹病源頭治理,是壓低菌源基數的根本保障。二是做好秋播種子包衣或拌種,是控制小麥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蟲最經濟有效的辦法,尤其對推遲小麥條銹發病效果顯著。山東、河南等省利用良種補貼資金推廣種子包衣技術,同時推廣良種和植保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做好秋苗防治、帶藥踏查、打點保面,發現一點,防治一片,有效控制病害擴散蔓延。四是早部署、早預報、早防治,適時組織群防群治和統防統治。五是充分發揮病蟲害防治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作用,提升植保機械裝備水平,大力推進植保專業化防治。
農業部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視,務必做好秋冬季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為明年小麥豐收奠定良好基礎。并就做好下一步秋季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一是明確目標任務。以華北、黃淮、西北、西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小麥主產區為重點區域,實施秋冬季病蟲預防和控制面積3億畝,其中秋播包衣或藥劑拌種2.5億畝,秋苗病蟲害防治5000萬畝,主要病蟲害的預防處置率達到8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二是細化防控措施。秋播時采用對路殺菌劑拌種或包衣,預防黑穗病、白粉病、紋枯病、根腐病、線蟲、全蝕病以及地下害蟲等病蟲害;因地制宜選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拌種,綜合防治小麥病病害和地下蟲。小麥出苗后,要加強田間監測,對發生程度超過防治指標的蚜蟲、麥蜘蛛、灰飛虱、蝗蟲等病蟲害,及時噴灑對路農藥防治。此外,還要注意做好惡性雜草和農田鼠害的防控工作。繼續加大小麥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力度,帶動廣大農民群眾提高防治水平。三是大力推進植保專業化防治。要鼓勵和支持發展多元化的植保專業防治隊伍,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強化管理、做好服務積極推進植保專業化防治,切實提高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能力,擴大覆蓋面,確保小麥安全生產。四是做好各項物資準備。充分發揮重大病蟲害防治補貼、良種補貼資金作用,有條件的地方要開展拌種補貼試點工作,努力提高小麥秋播包衣和拌種比率。深化技術服務,指導各地做好農藥、藥械等物資調運和儲備,確保充足供應。五是加強調度和督導。對秋播包衣和拌種及秋季病蟲害防治實行周報和月報制度,及時掌握各地工作進度。在關鍵農時季節,農業部將派工作組分赴小麥主產區開展督導檢查。
(來源:農業部)